2003年愛沙尼亞大合唱節現場 — 歐洲最大(合唱者最多)的合唱節,並同時舉行愛沙尼亞民族舞蹈節 標題:走唱音樂的大地─愛沙尼亞的合唱革命日期:2002-09-02作者:020(曾建元)內文:愛國大合唱 愛沙尼亞在哪裡? 愛沙尼亞位於北歐波羅的海東岸,南接拉脫維亞,東鄰俄羅斯,西隔波羅的海遙望瑞典,北鄰芬蘭灣與芬蘭相望,與台灣,正好隔著中國和俄羅斯遼闊的歐亞大陸。愛沙尼亞土地面積略大於台灣,但人口卻不到一百五十萬,三分之一則集中在首都塔林(Tallinn)。愛、台兩國時差六小時,我們地處亞熱帶,他們則在溫帶,不遠就是北極了,我們的白天,可能正值他們的白夜,而不是黑夜。 愛沙尼亞自稱為音樂的大地,顯然,音樂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 農地貸款部分,而他們也頗以其音樂的傳統而自豪,或部A在漫漫長冬裡,音樂是愛沙尼亞人靈魂最豐美而溫暖的慰藉,愛沙尼亞的古老諺語,便充滿了有關音樂的智慧,比如說:「唇間的歌能撫平心裡的憂傷」、「歌唱給人好心情」、「在生命中跳舞,把靈魂唱到天堂」等等,愛沙尼亞乃在民謠歌舞中保留了諸多文化傳統,是一個愛唱歌跳舞的民族,而合唱,則是他們傳承文化和凝聚民族認同的重要文化活動。 愛沙尼亞在歷史上,曾歷經鄰近各民族的殖民統治,但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與啟蒙運動的衝擊下,透過波羅的日耳曼上層統治階級的媒介,歐洲的音樂文化也就進入愛沙尼亞。到十九世紀中葉,愛 貸款沙尼亞人當中終於出現了在經濟與文化發展程度上足以與波羅的日耳曼人相匹配的知識階層,由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族自覺運動,當時屬於南方俄屬立窩尼亞(Livonia)省的南愛沙尼亞,因為遠離北方愛沙尼亞政治中心,便成為愛沙尼亞民族文化與社會復興的基地,沙瑞馬島(Saaremma)在一八六三年有了愛沙尼亞第一個歌唱音樂節的舉辦,繼之南愛沙尼亞各地亦先後舉辦同樣的歌唱活動,愛沙尼亞民族自覺文化運動的旗手傑森(Johann Voldemar Jannsen),在一八五七年創辦了第一份愛沙尼亞文的報紙《巴倫時報》後,因感於合唱的群眾魅力,乃於一八六五年創立了愛沙尼亞的第一個合唱與戲劇社團維內穆內社, 烤肉這在不久後成為愛沙尼亞第一個職業劇場,一八六九年六月,又在塔爾圖(Tartu)創辦了第一屆的全愛沙尼亞歌唱音樂節(All-Estonian Song Festival),邀請到五十一個男聲合唱團和銅管樂團以及八百四十五個合唱歌者共襄盛舉,而傑森女兒莉蒂亞。柯杜拉(Lydia Kodula)的詩作譜曲首演的〈祖國吾愛〉,! 則成為日後愛沙尼亞的國歌。 一九二零年二月,愛沙尼亞成立共和國,正式建國;但至一九四零年,政治上一連串的紛擾後,愛沙尼亞改國號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一九四五年三月,愛沙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及政府人民委員會決定以傳統的全愛沙尼亞歌唱音樂節激勵民心士氣,在蘇聯統治下首次舉辦的第十二屆?酒店工作R沙尼亞歌唱音樂節於一九四七年在塔林開唱,有兩萬六千人參加,一九六零年的第十五屆音樂節,一個足以容納三萬名歌者的音樂台在塔林歌唱場(歌詠場Song Festival Grounds)落成。 在蘇聯長達五十年的統治下,蘇聯為了實施社會主義與推動俄羅斯化,但復國的信念則始終存在於愛沙尼亞人民心中。一九八零年代,蘇聯經濟終於因撐不過冷戰時期的過度軍事擴張而產生失序,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ov)在一九八五年出任蘇共總書記,提出重建與開放的新思維,主張社會主義國家間的政治關係的整個體系,應嚴格建立在完全的獨立自主的基礎之上,尊重各國人民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的權利。 戈巴契夫宣示了蘇聯不干涉各國內政的立?烤肉鶠A無異於變相鼓勵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經轉型。在蘇聯與東歐的民主獨立浪潮衝擊下,五萬名愛沙尼亞歌唱音樂工作者與民眾於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九日起湧入聚集於首都塔林歌唱場,以非暴力抗爭的合唱方式抗議蘇聯統治與爭取民主獨立,大聲唱出了傳奇的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序曲。在群眾的民意壓力下,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於在一週後大膽通過〈主權宣言〉,宣告愛沙尼亞法律效力高於蘇聯法律,無視於此一宣言內容之違反〈蘇聯憲法〉。 一九九零年三月,愛沙尼亞民族主義者贏得最高蘇維埃選舉,共產黨政權垮台,新國會恢復舊憲法,並發表獨立宣言。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蘇聯爆發推翻戈巴契夫的流產政變,次日愛沙尼亞即利用蘇聯內亂機會 農地貸款宣布恢復主權獨立與舊有國號,馬上獲得西方各國以及稍早在六月宣布脫離蘇聯獨立的俄羅斯聯邦的外交承認,九月,蘇聯承認愛沙尼亞共和國,愛沙尼亞終於復國,歌唱革命高唱凱歌。 二零零一年五月,愛沙尼亞贏得歐洲電視網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冠軍,在等候獲准加入歐洲聯盟之際,愛沙尼亞人喜歡稱說他們自己是在歌唱中脫離蘇聯,在歌唱中加入歐盟。 愛人愛合唱 愛沙尼亞人愛唱歌。愛沙尼亞民謠在南愛沙尼亞特別風行,這也成為現代愛沙尼亞合唱音樂的重要素材。愛沙尼亞的基督教信仰,以東正教和路德教派為大宗,故教堂裡的聖樂合唱,為愛沙尼亞現代合唱組織與形式的濫觴,世俗合唱音樂的起源,則受到十九世紀日耳曼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很深,學校 酒店經紀與教堂是主要的傳播場所,教師和神職人員是主要的領導者。一八二零年中葉,第一個世俗合唱團在教會組織中產生,但合唱的普遍化,則與傑森在民族自覺運動中的倡導有關。 在愛沙尼亞民族追求獨立建國的過程中,合唱,始終扮演著凝聚國民意識的重要角色。前已言之,早在十九世紀,愛沙尼亞的民族自覺運動便利用合唱進行民族動員,首先有全愛沙尼亞歌唱音樂節的舉辦,愛沙尼亞國歌〈祖國吾愛〉便是在那時以合唱的形式首度演出的。除了有全國各地的合唱團齊聚展開民族歌謠的演唱、觀摩與競賽之外,歌唱音樂節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萬人大合唱的活動,即由與會的各個國內外合唱團共同演唱民族歌謠,並且穿插愛沙尼亞民族傳統舞蹈及文化技藝的表演,在合唱的歌舞樂音中,感受休?汽車借款香P共的命運連帶,從而形成追求民族復興的普遍意志。 全愛沙尼亞歌唱音樂節自第六屆起便移師塔林,在愛沙尼亞第一次獨立後,定制為五年舉辦一次,一九二八年起,在塔林歌唱場固定舉行,一九六零年萬人音樂台落成,一九六九年全愛沙尼亞歌唱音樂節慶祝創辦一百週年,有空前的兩萬四千五百名歌者同時參加合唱演出,一般則維持在一萬八千人左右,最近一次是以愛沙尼亞暨芬蘭歌唱音樂節名義舉行,下一次則在二零零四年。 除了五年一次的全愛沙尼亞歌唱音樂節之外,首都塔林和夏都巴倫也有國際性的合唱音樂節的舉辦,愛沙尼亞即在一九八二年成立愛沙尼亞合唱協會負責籌備國際音樂節與組織全國合唱團體。首任主席恩聶薩克斯(Gustav Ernesaks)是愛沙尼亞各個歌唱音樂節的靈魂人物,他在一九四四年創辦 有巢氏房屋了愛沙尼亞第一個職業合唱團國立學院男聲合唱團(National Academic Male Choir),一九四七年全愛沙尼亞歌唱音樂節恢復舉辦時,他在開幕歡迎詞中矢志要使愛沙尼亞成為一個愛唱歌的民族。由於附屬於全愛沙尼亞歌唱音樂節事務局的合唱與管絃樂部業務日益繁重,恩聶薩克斯乃領導合唱部門乃另行獨立成立協會。塔林國際合唱音樂節的歷史最早可溯自一九七二年的全蘇聯合唱音樂節,在恢復獨立以後,擴大為國際性的合唱音樂節,至明年二零零三年,共歷經八屆,而自一九九六年愛沙尼亞合唱協會在巴倫開辦國際合唱音樂節起,塔林的國際合唱音樂節便與巴倫隔年輪流舉行,塔林在偶數年,巴倫則在奇數年,今年二零零二年為偶數年,輪到巴倫。資料來源:http://www.tcmc.org.tw/template/ash/k_body.phtml?conten 房地產t_id=920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b50pbwe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